《伤寒论》视角下的痛风治疗:“老祖宗”的智慧竟如此有效?发表时间:2025-09-11 16:07 痛风的病因 近年来,痛风这个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,要治疗痛风,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痛风,痛风又是如何产生的。 (1) 嘌呤 我们的体内存在一种名为“嘌呤”的物质,分为内源性嘌呤及外源性嘌呤: ![]() ![]() (2)尿酸 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是尿酸。 体内血液中的尿酸每天都处于不断生成和排泄的过程中。 正常的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维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(男性为420µmol/L(微摩尔每升),女性则不超过357µmol/L)。 如果嘌呤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出现问题,又或者尿酸的排泄出现障碍时,血中尿酸的水平则会升高,从而出现高尿酸血症。 而当血尿酸浓度进一步过高时,血中的尿酸则会从血中析出,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、软组织、软骨和肾脏中,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。 此时患者出现疼痛,关节肿胀等症状,便称为“痛风”。 ![]() ![]() (3)痛风的原因 痛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,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个方面: ![]() (4)跟尿酸相关的脏腑 ![]() 所以,虽然外源性嘌呤仅占20%,但高嘌呤食物(如海鲜、红肉、动物内脏)中的嘌呤会迅速被肠道吸收,并在肝脏代谢为尿酸,短时间内显著提升血尿酸水平,现代饮食中高嘌呤、高果糖(如含糖饮料)和酒精的摄入会协同促进尿酸生成。 例如: ![]() 在食物匮乏寒贫穷年代,痛风的发病率很低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及食结构改变,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,肉食增多,酒类消耗增加,使痛风患者成千上万地增多。 因此可以说:从饮食中摄入的嘌呤含量多少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是有关联的,而饮食控制及改变饮食结构则一直是痛风治疗的基础。 二、 治疗 (1)、现代医学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如下: ![]() (2)、中医治疗 ①代表文献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②代表方剂 ![]() 由第174条可知,以桂枝汤为基础,去芍药加附子后主治风湿相搏证,若小便自利心下或大便痞硬,则改桂枝为白术。 小便自利是判断肠道津亏的依据。大便硬,则有内热,不得与桂枝,水液不在大肠,而在它处,故自利,所以配以白术助利水。 而观桂枝芍药知母汤则桂枝白术并用,又加麻黄、芍药、知母、防风,可知此时历节一病由风、湿相搏,人体出现免疫反应后,继而出现血虚气虚的表现,人体自身不能解决该问题,故加防风除风害,麻黄除湿害,芍药柔肝养血,知母护营阴。 ![]() 乌头汤方思路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脉相承,其中附子改乌头,改知母为黄芪,去桂枝白术,可见此方为治痛风发作时疼痛。 由前文的现代医学研究可见,尿酸的形成和排泻主要在三个脏腑:肝、肾、大肠。 肝风为动,则会使尿酸的生成增加,从而加重肾与大肠的排泻负担,从而导致血尿酸的增加。 嘌呤转化为尿酸的关键酶(如黄嘌呤氧化酶)主要在肝脏发挥作用。若该过程受阻,可能反映肝脏疾病(如肝炎、肝硬化),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和肝功能进一步受损。 且尿酸生成减少,但堆积的嘌呤代谢物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排泄,增加肾脏处理其他代谢废物的压力,长期可能诱发肾小管功能障碍或结石风险。 所以在治疗原则上不能一味地平肝息风,而主要协助加强肾脏的排泻。 ③ 选穴治疗 本病病位初见于筋骨,日久可使病邪由经络而至脏腑,呈现心、脾、肝、肾同病,基本的病机是正虚邪侵,气血痹阻,经络不通。 主要症状为关节剧痛反复反作,多急性发作于午夜,最易受累部位是趾的跖趾关节,之后依次为踝、跟、膝、腕、指、肘等关节、久并无二致者出现痛风石沉积、常导致关节畸形,并有肾脏病变和尿路结石的发生。 根据症状,可以分为以下症型: ![]() 基本治疗方法以疏经活络,通痹止痛为主,取阿是穴(即痛疼患处)为主。 ![]() EN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