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承跟师心得】新手视角:初次跟诊的 5 个 “破局” 感悟发表时间:2025-09-11 16:26 师父:杨xx;徒弟:韩xx。 作为中医初学者,第一次跟师父门诊的经历往往充满震撼与启发。以下是结合临床观察和个人感悟的一点体会: 一、理论落地的震撼 在诊室目睹师父对患者进行把脉、舌诊,分析病情辨证时,才真正理解如何给疾病定靶,“肺鼻同治”的原理,还让我明白,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的临床意义。一咳嗽患者,师父并未单纯止咳化痰,而是运用了肺鼻同治的理念,通鼻窍的同时宣肺止咳,两三天后患者症状消失。这种定靶思维让我意识到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教条。 师父对脉诊的精准把握令人惊叹。曾有一主诉失眠、咳嗽的患者,师父一把脉就知道该患者心事重重,压力大,断为痰热扰心,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三剂即效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“脉证合参”的重要性,需注意脉的动态变化而非静态描述。 有一位患者70多岁太婆,肺癌病史长达9年,未行手术,未做化疗,近期稍有咳嗽,再次到杨师父门诊调理用药,家属陪同前来就诊,走进诊室,虽然患者有些消瘦,但精神不错,自诉“咋个最近又有点咳嗽,心累,气紧明显”(毕竟病史长达9年,难免有焦虑情绪),经过师父细心把脉后,还跟患者心理疏导,拉拉家常,聊聊天,再处方,患者焦虑情绪比起刚进诊室的时候开心多了,这种“形神共调”的诊疗模式拓展了我的临床视野。 跟诊中发现年轻患者工作繁忙,或者不会熬制中药,师父会首先询问患者的需求再开处方,医院一般有,开中药回家自己煎熬,医院代熬,免煎颗粒,师父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调整剂型:如,给儿童患者配制成颗粒,上班族制成颗粒剂。这种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接轨方式,让我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新。 初次跟诊,却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手足无措。师父提醒:先把基础打牢,然后再慢慢跟诊学习,先看基础的书籍,再去看中医经典,领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需将经典条文转化为辨证思维,而非机械套用。 1.建立个人病案库,按病种分类记录诊疗过程 2.加强书本理论学习,再跟诊时结合临床学习 3.定期参加理论课学习和模拟考试 这次跟诊经历让我明白,中医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的传递。未来需在临床中不断打磨“望闻问切”的基本功,培养“见微知著”的洞察力,真正体会“上医治未病”的境界。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