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咽干咳嗽,别再盲目“去火”! 中医提醒:警惕“凉燥”伤肺,艾灸这一穴至关重要发表时间:2025-11-14 11:29 金鉴学堂 陪伴中医成长 ![]() ![]() 进入深秋,凉意渐深。不少人开始出现咽干唇燥、鼻子干燥、甚至干咳阵作,但同时又感觉手脚不温、怕风、鼻塞头痛。 如果您一味地用川贝炖雪梨、喝凉茶来“清火”,却发现效果不佳甚至加重,那么很可能,您不是普通的“秋燥”,而是中了 “凉燥” 的招。 1 理论溯源:凉燥不是火,实为“小伤寒” 在中医理论中,秋燥有温凉之分。初秋承袭夏日余热,多为 “温燥” ;而到了深秋,寒气渐生,此时出现的干燥,往往与寒邪相结合,形成 “凉燥” 。 经典依据:清代著名医家俞嘉言在《医门法律》中明确指出:“燥气先伤上焦华盖”。而凉燥的证治,则非常近似于《温病条辨》中的 “燥伤本脏,头微痛,恶寒,咳嗽稀痰,鼻塞,咽塞” ,吴鞠通将其称为“燥胜则干”与“寒燥”相结合的表现。 核心病机:凉燥,可以理解为一场发生在秋天的、不那么严重的“风寒感冒”。但它的核心在于,寒邪与燥邪共同侵犯人体,既束缚了肌表,阻碍了肺气的宣发,又损伤了肺津,导致津液布散失常。其本质是 “外寒内燥” ,而非热证。 2 中药精讲:化解凉燥的经典组合 ——苦温润燥法 对付凉燥,不能用清热的寒凉药,否则会“冰伏”邪气,加重病情。正确的治法是 “苦温润燥” ,即用温和偏辛散的药物来解除表寒,同时用润燥的药物来滋养肺阴。 代表方剂:《温病条辨》中的 杏苏散。 杏苏散 (《温病条辨》) 【组成】 苏叶(9g) 半夏(9g) 茯苓(9g) 前胡(9g) 苦桔梗(6g) 枳壳(6g) 甘草(3g) 大枣(3枚) 杏仁(9g) 橘皮(6g) (原书未著用量) 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 【功用】轻宣凉燥,理肺化痰。 【主治】外感凉燥证。恶寒无汗,头微痛,咳嗽痰稀,鼻塞咽干,苔白脉弦。 ![]() 方解与中药配伍: 君药:紫苏叶、苦杏仁 ![]() ![]() 紫苏叶: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功效: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。其辛温之性,用以发散在表的凉燥之邪(寒),解除恶寒、头痛、鼻塞的症状。 苦杏仁:苦,微温。归肺、大肠经。功效:降气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。其苦降之性,能肃降肺气以止咳;其油脂能润燥,以应对口干、干咳。 臣佐之药:前胡、桔梗、枳壳等宣降肺气,半夏、陈皮、茯苓等化痰健脾,共同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。 这个配伍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不直接用大量滋腻的润燥药(如麦冬、生地),而是通过解除外寒、恢复肺自身的功能,让津液得以正常布散,从而达到“润”的目的。 这正是中医“治病求本”思想的体现。 3 技粹实战:一穴温通,抵御凉燥 ——艾灸「风门穴」 除了内服中药,中医外治法在应对凉燥初起时,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。特别是艾灸,其温通散寒的特性,正合凉燥的病机。 ![]() 推荐穴位:风门穴 取穴定位:在背部,第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 简易取法:通常在大椎穴(低头时,颈后最高的骨头突起)往下推2个椎体,旁开两指宽处。 为何是风门? “风门”,顾名思义,是“风邪出入之门户”。艾灸此穴,能固表壮卫,疏散风寒,直接针对凉燥中的“寒邪”。 它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而太阳主一身之表。温灸此穴,如同给体表加了一件“防护衣”,能有效抵御外邪入侵。 肺脏的背俞穴(肺俞)就在其下方,艾灸的热力可以透达,起到 “温肺散寒” 的效果,帮助肺气宣发,从而间接布散津液,缓解干燥。 艾灸方法:采用艾条悬灸,距离穴位2-3厘米,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度。每次灸15-20分钟,灸至局部皮肤微微红润即可。(注意:此方法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,我们的艾灸课程中会详细讲解操作要点与禁忌。) ![]() 结语:辨证精准,方能效如桴鼓 一个“秋燥”,细分出“温”与“凉”,治法截然不同。这充分体现了中医 “辨证论治” 的核心精神。从理论到中药,再到艾灸技法,环环相扣,皆为临床服务。 【今日互动】 您在生活中区分过“温燥”和“凉燥”吗?有哪些辨别小技巧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! ![]() END ![]() 文章:金鉴学堂 审核:岐阳老师 声明: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 本文所含医学知识仅为健康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。如有健康问题,请务必咨询合格医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