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炎夏日,《伤寒论》颠覆你的解暑认知!发表时间:2025-09-11 16:15 在上一篇文章三伏贴的“前世今生”与底层原理中我们提到了: 三伏,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。在这个时间里,人为了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,会利用发汗来进行散热。但是如果环境的相对湿度较高,那么人的散热效率会极速下降。 极端情况下,汗液、热量在体内蕴结无法散出,常规情况下便散出较慢。如果无法流汗,人体会面临散热困难,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甚至中暑等后果,比如: ![]() ![]() 现代医学将中暑的症状与原因总结如下: ![]() 相关的症状用中医相关知识则为: ![]() 由于人体的主要散热机制为如下几种: ![]() 由于环境高温高湿,人体主要的散热机制皆失效(发汗,辐射),如果要解决中暑难题,无非以下两种途径: ![]() 中暑一病,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叫"中暍",《说文》中称:"暍,伤暑也"。 ![]() 脉弦细芤迟,是仲景对太阳中暍的脉象下的定论,这提示了太阳中暍基本对应重症中暑,此时患者热极生风,血虚生风,阴虚动风及虚证俱在,此时出现解小便后身体shua~shua~发冷,寒毛直立的现象,手脚反而会出现觉冷的现象。 小有劳身即热,此时口张,特别是前大门牙处会出现干燥的情况,这便是通过呼吸及黏膜其它途径散热的结果。 此时如果发汗,则会更进一步伤阳,如果温针,则会进一步发热,反复寒下或利尿,则会导致下焦的湿热或燥热,而使小便涩痛不利。 ![]() 我们会发现,至此,人体散热途径几呼被全部堵死,唯有其它黏膜途径有一线生机,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给予患者持续的补阴液,补气,解热,其中人参之妙,在于能补气、生津的同时,温温微热,以保持散热的状态。 如果只用寒水,则会导致人体对寒做出应激反应,血管收缩,停止散热,即为夏月伤冷水,水(寒)留腠理。 肌肉大热大寒,而后又会恢复大热,再考虑湿邪的因素,如此反复损伤阴阳二气,最终致致脉微弱,出现夏月伤冷水,水行皮中的现象。 ![]() 在《伤寒论》中,瓜蒂是做为涌吐剂而存在的,从药性理论分析,瓜蒂性味苦寒有毒,主入胃经,具有涌吐痰食、祛湿退黄的功效。其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,可引起剧烈呕吐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瓜蒂中含有葫芦素类成分,这些成分通过刺激胃黏膜感觉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呕吐中枢兴奋,从而达到催吐效果,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药理作用,瓜蒂成为中医治疗胸膈痰食壅滞的峻猛之品。 所以,瓜蒂在此处是救急之药,在患病体内寒水互结时利用涌吐或强行发汗、拉水等途径,解冷水的同时解中暑状态。 ![]() 下面列举一些袪暑的方剂以供参考: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END |